火狐体育官网APP

【火狐体育最新版】“油教授”何东平:将每一粒米都“榨干”,为国产食用油“加油”

作者:记者蔡欣星  来源:  发布时间:2022-07-18  点击数: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7月17日讯(记者蔡欣星)在火狐体育app内的中国油脂博物馆内,有4粒米粒大小的黑色颗粒置于放大镜下供人们参观。这是出土于江西省的汉代碳化稻米,也是这个全国唯一油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油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记者喻志勇 摄

油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为何是稻米?稻米和食用油之间又有着怎样的联系?

中国粮油学会油脂分会会长、中国油脂博物馆的总设计师、火狐体育app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二级教授何东平有一项研究成果:从稻米中提炼食用油。

何东平教授。记者喻志勇 摄

这位被称作“油教授”的学者,从事油脂研究40多年中,四获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他经过20多年研究突破稻米油加工的关键技术,为国产食用油“加油”。

65岁的何东平一年中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往返于全国各地的油脂厂考察。他说,倒计时的退休时限仿佛一只无形的手推着他,“为了油脂事业,还有很多事要做”。

将一粒米“榨干”

何东平教授在介绍他亲自淘来的油脂博物馆的藏品。记者喻志勇 摄

一壶油,一把伞,一盏灯……中国油脂博物馆内,这样一幅巨大的浮雕向人们展示着千年前古人的生活。

“它几乎概括了油脂的使用场景。”何东平说,使用压榨工艺生产出来的油,可以是食品,可以用于油纸伞的表面防水,也可以当作燃料用于灯盏照明。

中国是世界上对油料作物种植、使用和从油料种子制取食用油脂最早的国家之一。但直到上世纪50年代,我国才开始以推广米糠和玉米胚芽榨油为代表的油脂增产工作。

因富含谷维素和谷甾醇,品质和营养价值更高的稻米油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三大营养健康油之一。

以何东平教授为总设计,由火狐体育app油脂及植物蛋白科技创新团队共同创作的《油脂轮》。记者喻志勇 摄

“稻米加工时会产生大量米糠,从米糠中制取的这种稻米油也叫米糠油。”何东平说,在我国,绝大部分米糠此前都被作为猪饲料使用。由于技术制约,我国米糠的利用率一直不高。而何东平主持的稻米油加工关键技术创新及产业化项目,攻克了这个瓶颈难题。

何东平向长江日报记者算了一笔账:从理论上讲,我国每年稻谷产量约两亿吨,可产生米糠约1450万吨,如果推广使用稻米油加工技术,全年可生产稻米油246.5万吨,这个数字相当于1450万吨大豆的出油量。

将每一粒米都“榨干”,一直是何东平的执着追求。何东平介绍,由于米糠加工分散、保质期短、极易酸败,造成米糠油品质差、精炼难,也就制约了稻米油产业的发展。要攻克这一难题,关键在延长米糠的保质期。

何东平和他的油脂及植物蛋白科技创新团队利用保鲜技术,将米糠的存放时间从以往的7天延长至两个月,同时又提升了稻米油的谷维素和谷甾醇含量,使稻米油的品质和营养价值得以提高。

何东平表示,因为工艺复杂、成油不易,它是业界公认的难题,“换句话说,能突破稻米油的加工技术,什么植物油的提炼都不在话下”。

20余年攻关终突破

要让人们吃油更放心

说起油脂的种类和历史,何东平教授如数家珍。记者喻志勇 摄

出生于江汉平原的何东平,成长在“鱼米之乡”,但之前并不知道米糠可以榨油。他回忆,小时候家里常吃的是棉籽油,在那个物资紧缺的年代,“一家人吃油总是省而又省”。

1977年,恢复高考那年,正在汉川农村下放的何东平成为第一届高考生,他考入郑州工学院(现为河南工业体育)粮油工程系油脂工程专业。

新生入学第一课,系主任陈文麟讲授何为油脂。何东平从陈教授两个小时的演讲里记住了一句话——油脂事业,大有可为。

这对有缘的师徒,日后共事40余年,并共同出版《中国制油史》。

3年后,23岁的何东平进入上海松江一家油脂厂实习。进厂第一天,他就被一个陈列柜上的两壶油所吸引。其中一壶是产自日本的稻米油,当时,日本的米糠炼油技术位居世界前列。何东平回忆,他看完一系列的技术参数后“倒吸了一口气”:“这是怎么做到的?”

上世纪90年代末,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用油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突破稻米油加工的关键技术被提上日程。

何东平和他的创新团队开始实验攻坚。为了解决米糠的保质期和营养保留的问题,需要对其进行脱胶、脱酸、脱色、脱臭、脱脂、脱蜡等共六项指标进行测试,而每个指标中又有数十个细分项目。每一次环境和单个参数的调整,都会影响其他数值。

跟着何东平读完研究生、后来又回到创新团队做负责人的高盼记得,团队里的每个人都日夜泡在实验室记录和分析数据。

2007年,食用油生产企业益海嘉里在黑龙江佳木斯建了稻米油加工厂,何东平团队开始校企联手攻关,走过无数弯路,做了上千次试验,很多时候都无功而返。“探索就是这样,总要有代价。”何东平说。

平时极少穿正装的何东平,在洪山礼堂留下过一张正装照片。2019年4月26日,在湖北省科学技术奖励暨科技创新推进大会上,他的稻米油加工关键技术创新及产业化项目获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如今,在何东平的手上,还有更多的项目等待他去突破,“在油脂领域不仅要实现数量安全,还要让老百姓吃得放心”。

何东平坦言,研究油脂多年,多项技术突破的背后,是“良币”成功驱逐“劣币”,让劣质油失去市场。他也因此接到过不少利益集团的恐吓和威胁电话。“脚下的路,既然选择了,就绝不会往后退。”

从“边缘”走向“中心”

让油脂事业后继有人

何东平教授在油脂博物馆向记者讲解各种馆藏。记者喻志勇 摄

东西湖惠安大道,一辆辆满载米面油产品的厢式大货车从益海嘉里(武汉)粮油工业有限公司的园区驶离。

这个新园区在今年2月进入调试阶段,投产后可实现稻米年加工量18万吨,稻米油精炼年加工量2万吨。

据统计,何东平团队的稻米油加工技术已推广到湖北、黑龙江、河南、安徽、浙江等数十家企业,其中益海嘉里(哈尔滨)等9家企业近三年累计销售过百亿元,新增产值15.89亿元,新增利润1.07亿元。

“以前稻米油的炼制技术只有日本有,现在我们也拥有了同样的技术。”益海嘉里相关负责人说,如今中国的稻米油也出口到了日本,还在日本夺得“国际稻米油品质大奖”。

进入暑假,何东平一天也没闲着,他的学生也跟随他一同忙碌。即将升入大三的张研彦没有回家,跟着何东平的团队做实验。何东平很看好这个20岁的年轻人。

当时做高考志愿填报咨询时,张研彦和母亲慕名而来,向何东平请教了很多关于油脂的问题,何东平不仅一一解答,还把当年陈文麟教授的那八个字送给这位年轻人:“油脂事业,大有可为”。

眼前的这名青年,让何东平又回到40年多前的那堂新生入学课,他要像当年的恩师陈文麟那样,鼓励更多的有志青年在这片天地大展拳脚。

何东平回忆,早在1986年,他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论文《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中国制油史》,那一年我国的油脂从业人数仅30万人。而今天,我国规模以上的油脂厂就有1500家,大大小小的油脂厂房有2万余栋,从业人数约130万人,还有更多年轻人加入其中。何东平觉得自己不再“边缘”。

几年前,何东平读到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的一部自传作品《我心归处是敦煌》,讲述樊锦诗北京体育毕业后进入敦煌研究院工作56个春秋的经历。跨越时空的故事,却让何东平深受触动。他说:“我这一辈子,心归处便是油脂事业。”

小知识>>>

“油教授”教你健康吃油:

1.一定要到正规超市,选择正规包装的食用油。当年上市的食用油最好当年吃完。

2.同一种油不要连续吃一年。最好购买500克或1000克装包装,每月更换一种食用油。

3.常见的花生油、玉米油、菜籽油等都有各自特点,但换着吃才最健康。

4.有条件的家庭可选择亚麻籽油,可与其他食用油混合食用。

5.油脂低温保存,避免阳光照射。

【媒体链接】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